2013年2月19日

緣起

1956年英國科學家與小說家C. P. Snow(1905-1980)發表了〈兩種文化〉一文,三年後的1959年,將文中的思想加以擴充,在劍橋大學進行了一場著名的演講,指出「文化分裂」的問題,此即所謂的「史諾命題」。「兩種文化」指的是科學與人文,「文化的分裂」指存在於人文學者和科學家之間的文化割裂。由於文、理兩個領域長期缺乏溝通與交流,很容易造成彼此專業的偏狹,尤其在大學中,會變成只重專科或專業教育,卻缺乏人文素養(intellectual literacy)。

直到今天,兩種文化的分裂依然存在於當前的台灣社會中,尤其在大學裡更為明顯,文理之間鮮有往來交流的情形依然普遍存在。除了文化的分裂之外,對通識教育最大的挑戰,還有教育的工具主義傾向。教育的專精化、技職化是追求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,中國從清末洋務運動,就是這種工具主義哲學的典型。這樣的工具主義於今尤烈,為了提供個人生存條件,因應變遷劇烈的社會及產業需求,技職教育強調「務實致用」的原則,而通識教育理念似乎也理所當然傾向所謂的「進步論」──強調教育之內容必須與學生未來之生活相結合,並對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之發展有所貢獻,通識教育應有前瞻之眼光,而非沈醉在以經典為基礎的念舊情懷之中。(黃俊傑,2000)於是,在技職教育體系的通識課程彷彿必須以就業導向、強化職場競爭力來獲得尊嚴。然而,證諸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,工具主義誠然會有部份的效果,但卻難以創造偉大燦爛的文明。(林孝信,2003)況且,教育不以人自身為目的,而淪為為未來生活作準備的工具,以這樣偏狹的功利取向,培育出來的專家將成為單向度的人。

作為技專教育體系中的通識教育工作者,尤其是擔任語文或文學課程的教師,面對「文化的分裂」以及「工具主義」的挑戰,深培未來技專人才的人文素養,傳遞人文傳統的美好事物,實在是任重道遠的工作,因此,該深切反思的是「教育是什麼」而有所堅持,該力圖創新的是課程教學的效能,而孤軍奮鬥不如群策群力,以形成風氣,擴大影響,這就是本計畫為何組織此課群的原因所在。